淮北大鼓

浏览次数: 作者: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信息来源:28365365体育在线投注_365bet网上足球_bet28365365备用文化旅游体育局 发布时间:2021-12-16 16:54

淮北大鼓流传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,跨联四省九市十几个县之较大区域。

淮北大鼓自明末清初已具雏形。始于手鼓伴奏,以半说半唱的顺口溜的形式演唱。清代中期艺人们改革手鼓为简单支架固定鼓位固定场地的演唱。清初大鼓艺人逐渐增多。解放后发展到鼎盛期。改革开放后,淮北大鼓这一演唱形式渐趋式微。

淮北大鼓的演唱特点多为一人演唱。演员一手击鼓,一手打板,亦说亦唱。唱腔有慢板、快板、垛子板等数种形式。演唱书目时多用“活口”。演员需要熟记一些常用唱段,俗称“片子”、“赞赋”。以灵活运用于描摹各种场景、场面、人物形象以及各种生活、心理、打斗情景等。

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、鼓架和板。鼓以檀木或枣木扣成圆形,上下蒙牛皮,边缘用大头钉固定,四周加铁环以敲击时产生谐音。鼓棒用柘树条或石榴树条,前端加工成弯头状,敲击时不至损坏鼓皮。鼓架用六根竹条支成三角形支架。上用细麻绳攀系以固定大鼓。板有钢板和手板两种,钢板形似半月牙状,钢或铜制成,也叫“月牙板”、“梨花片”,手板为三页板,用红木或檀木制成,长约30厘米,宽5至7厘米,每页厚0.2—0.5厘米之间,用丝线固定,下面两块固定在一起,手握上面一页敲击发声。演唱作品有《三国演义》、《封神榜》、《杨家将》、《岳飞传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回龙传》、《林海雪原》、《渡江侦察记》、《铁道游击队》等传统及现代书目。

淮北大鼓以唱为主,说为辅,唱腔高亢婉转,地方特色浓郁,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,语言诙谐幽默,深受淮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。

大鼓艺人戴源祥(已故),生于五沟镇戴庄人,自幼随师学艺(师傅姓名不详),曾到湖北、天津、河南等地演出,在濉溪一带很有名气,师傅曹明臣,自幼随师傅戴源祥学艺,主要演唱传统书目和现代书目,很有影响,曾被誉“盖三县”(蒙城、濉溪、永城),大鼓艺人曹廷虎42岁,现任濉溪县韩村镇文化站站长,自幼随父曹明臣学艺,属“父子腿”,过去艺人演出称“跑腿”,艺人相见要介绍师傅姓名和门派,如:你跑的是哪个字,“高门永字”,对方就知如何称呼,大鼓艺人门派根据挖掘情况已知有三个门派,1、高门;2、张门;3、柴门。第一辈“何”,第二辈“教”,第三辈“永”,第四辈“圆”,第五辈“明”,第六辈“志”第七辈“立”、第八辈“中”、第九辈“长”、第十辈“信”,曹廷虎系第二十代“志”字辈弟子。

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

正在阅读:淮北大鼓

热点新闻